炎热的七月,骄阳似火。按照学院党委、团委的总体安排,7月6日应用化学工程系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0人,围绕“红色圣地、情系会宁”这个主题,奔赴会宁县开展“寻访红色青春、追寻革命足迹”参观革命圣地、“应化情怀、助力圆梦”爱心捐赠、“扶起失衡的天平”关注留守儿童、“梦启南咀、第二课堂”爱心支教、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招生宣传、体验劳动、问卷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期间,小分队实践成员始终牢记组织纪律,虚心学习,高效开展实践活动,尽展应化学子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寻访红色青春、追寻革命足迹”参观革命圣地
一抵达会师镇,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奔赴慕名已久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正值抗日胜利70周年,翻阅历史不仅仅为了铭记那段血与泪的岁月,更是为了传承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同学们先后参观了会师楼、会师门、会师塔、红军胜利会师纪念馆和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以丰富的图片、实物、仿真的故事场景为主体,辅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完整地反映了红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会宁会师的壮阔场景,同学们一面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一面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着展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又见到了一幕幕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每个人都被红军烈士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在红军会师楼纪念广场,全体队员列成纵队,宣誓党词,并为革命先烈敬献了花篮。整齐的宣誓声中,同学们重新感受了那份庄重的承诺、那份厚重的责任。
继参观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后,次日一早大家一同前往桃花山,参观会师园、重走会师路。大家不畏艰辛山路和炎炎烈日,一鼓作气登上山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长征精神。追寻红色记忆,我们在路上!
追寻红色圣地
会师楼前宣誓
“应化情怀、助力圆梦”义务支教,爱心捐赠
经过2个多小时的路程,小分队到达会宁镇南咀小学,受到了南咀小学全校师生的欢迎,学校校长接待了志愿者小分队并向志愿者们介绍了学校贫困学生们的家庭和学习、生活情况。得知孩子们因家庭贫困而遭遇学习生活上的种种难题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让这些贫困的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让他们好好上学。随后,现场举办了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上,南咀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佩戴了红领巾,小分队向南咀小学捐赠了学习、生活用品。
捐赠仪式结束后,小分队全体成员为南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义务支教活动。前来参加辅导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需要辅导的课程也各有差异,志愿者们就进行了分工,做到热情、耐心、细致。课间,志愿者还给学生们讲故事,进行了唱歌、踢毽子、跳绳比赛,孩子们脸上充满着幸福的笑容,场面温馨感人。最后,在大家的欢声笑语及依依不舍的离别中,两天的义务支教活动结束了。
爱心捐赠仪式
爱心支教
“扶起失衡的天平”关注留守儿童
在南咀小学支教期间,小分队前往村里的贫困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到村里南博家,南博弟兄两个,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弟兄两人和奶奶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很差,生活饮食极为简朴,但在学习上他们弟兄两人都刻苦勤奋,成绩优异。通过这次交谈,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贫困山村的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不易,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他们更加自立自强。随后小分队也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及学习用品。
关注留守儿童
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劳作艰辛
对于新时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志愿劳动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小分队成员在南咀村村主任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劳动,队员们一走到田地里就开始帮助田间的叔叔阿姨们拔扁豆、锄草,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队员们上手很快,各个干得都很卖力,田间叔叔阿姨们表扬干的很不错,当天开始天气非常热,到最后还下了一会阵雨,但每个队员都坚持得非常好,经过当天下午5个多小时的劳作,队员们都深刻的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亲身体验了田间务农的艰辛。
田间实践劳动
招生宣传、问卷调查
在活动的最后两天里,队员们带着自己设计的社会调查问卷,深入会师镇、草滩乡、河畔镇展开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小分队顶着炎炎的烈日,用脚步丈量着尘土飞扬的村级公路。一家一户深入地调查,细细的询问,热情地答疑。整个村庄大多都是空巢老人,但却热情无比,民风纯朴令人触动,尽管很多人不识字,但还是耐心地听同学们诵读问卷,认真回答大家的问题,甚至招呼亲朋好友一起帮助同学们填写问卷。每一个入户调研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小分队带着学院及系部宣传彩页,在会宁五中、会师镇、草滩乡进行招生宣传。
招生宣传
问卷调查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在心灵上都得到了一次洗礼,在情感上都得到了一次碰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大家表示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刘凌飞 摄影:汪云海 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