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思政课与公共课的育人引领作用,助力2025级新生夯实学业基础、培育优良学风,10月15日下午,应用化学工程学院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任课教师召开专题座谈会。三方围绕学风引导机制、基础能力培养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凝聚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共识。
座谈会伊始,应用化学工程学院党委负责人结合学科特点开门见山:“化工学科注重严谨思维与实践能力,而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公共课的素养培育,正是激活新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催化剂’。”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教师的积极响应。
其次,与会教师纷纷针对2025级新生的上课情况展开交流。教师们一致认为,2025级新生整体课堂表现呈积极态势,学风基础良好。一方面,新生课堂互动意愿较强,面对课程提问能主动回应,小组讨论中参与热情高,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分享学习思路,展现出较好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新生对课堂任务的配合度较高,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课堂练习、笔记记录等基础学习任务,初步形成了 “愿学、肯学” 的氛围。
同时,教师们也指出当前学风与课堂表现中的突出问题。其一,课堂专注度不均衡。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少部分新生在长时间理论课或下午时段的课程中,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情况,存在低头刷手机的现象;其二,课堂纪律细节待加强。个别新生存在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情况,对整体课堂秩序与学风氛围造成一定影响,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课堂纪律要求,建立“考勤通报”制度,对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及时谈话,进行纠正。
学院党委负责人在总结中强调:“课堂是学风建设的主阵地,下一步将把研讨成果转化为简单可行的学风建设措施,通过优化课堂互动、强化纪律管理,切实提升新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与会教师也纷纷表示,将从课程设计、课堂引导等方面发力,共同帮助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筑牢大学阶段学风基础,推动形成“勤学、善学、乐学”的优良学风。
通过召开此次座谈会,不仅精准把握了2025级新生学风与课堂表现的核心情况,更打破了学科壁垒,凝聚起跨院协同育人的共识与力量。未来,三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定期沟通学风建设进展,根据新生学习状态动态调整优化措施,以常态化协作确保研讨成果落地见效,助力2025级新生在大学起步阶段便养成优良学风,为后续学业发展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麻志远;摄影:任军明;审核:刘珂)